談茶藝里的茶道
開門七件事,柴米油鹽醬醋茶,喝茶是尋常百姓家很普通的一件事,普通的一件事卻蘊涵著大道理,這個大道理的表征就在於茶藝 ,藝是「表」,是整個喝茶過程中的形式表現,在整個喝茶過程的形式表現中所看不見的內在部分,就是道。 藝與道互為表里,是喝茶的大道理。
茶藝 的形式表現稱為行茶法,分為三個階段,簡稱「三段」。 一、準備階段;二、操作階段;三、完成階段,這三段是行茶的程序。
準備階段的工作,做得是否完善、周到,將影響到您在操作階段所表現出的過程,是否順暢優美,您的操作順暢優美,就會得到觀眾的贊賞。 因此,三段也猶如「三世因緣」,前世、今生、來世,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做者是」,因果論是科學的。 準備階段是前世,操作階段是今生,完成階段是來世,有充分的準備,才會有優美的表現;有優美的表現,才會有完美動人的圓滿結果。
先來談談準備階段,也可說是茶藝 的準備工作,準備工作的充分是整個茶藝 表現圓滿成功的基礎。 準備階段在行茶的過程中,是屬於過去式,就人生來說猶如前世,前世造的因,將是您現在的果報。
在正式操作表演之前,用心認真地做準備工作,在客人來臨前的所有工作,因各種情況決定準備工作的多寡;但必須準備到能使操作工作順利進行、完美為準。 茶藝 的準備階段,即準備工作,分兩個部分:(一)有形部分,格物致知。 (二)無形部分,誠意正心。
(一)、有形部分的「格物致知」
物致知,「格物」就是把事物徹底分析,進入大自然中,與大自然融為一體,感通於外物,體會不同生命背後相似的生命內在;「致知」就是把事物徹底了解,順應大自然的循環,領悟到作息正常對身體的好處。 「格物致知」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「科學」,是著重於物質部分,是屬於客觀外在的經驗學習,是知識、是外向性。 所有看得見的東西,都應該以「科學發展觀」來落實,並且要以「科學發展觀」的精神和態度來對待事事物物。
(二)、無形部分的「誠意正心」
誠意正心,「誠意」首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,沒有半點虛偽不實;誠意之後,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,清心正意,就是「正心」,達到正心之後,才是修養的基礎。 是著重於精神部分,是屬於主觀內省自覺去體證固有的道德,是修養、是內向性。 誠意也就是念茲在茲,絲毫都不馬虎,不敷衍了事或茍且塞責,不要有雜念、私欲,要控製和管理欲念,把心端正起來,方才可稱為「誠意正心」。 有誠意的態度才有方正的心。 「誠意正心」就是專心一致,把所有心意放在一件事上,心無邪念妄想。
茶人行茶事、飲茶,誠意正心,祛除雜念,萬緣放下,心中空蕩蕩,聲聞俱息,過影不留,了無一芥,達到心清意正,抱著一期一會的態度來辦理每一次的茶會,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《論語•子路第十三》「子曰: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」身正則氣正,氣正則意自正,孔子席不正不坐;茶人飲茶,首先要求誠意正心,主敬存誠,不僅是對茶的恭敬,也是對人的恭敬,對事的恭敬,對道的恭敬,這樣才有資格談茶論道。 作為茶人,對茶的尊重,對水的尊重,對茶器的尊重,對茶湯的尊重,才能領悟茶中的道理。
真正的茶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茶事修持後,心境逐漸趨於平靜,定力因此鍛煉而來,雖然身處鬧市叢林中,環境喧鬧吵雜,也能做到一心不亂,心如一潭止水,空明澄澈不起一絲漣漪,如同隱居山林一樣,心中清凈無比。 唐代南臺守安禪師有詩:「南臺靜坐一柱香,終日凝然萬慮亡;不是息心除妄想,只緣無事可思量。」
飲茶時環境須清幽,獨飲比較容易清心,兩三茶人共飲,閑話不及國事、家事以及人事,以談茗事、禪事,有關茶道 的趣事為妙,此時心不清而自清,意不凈而自凈,自然能誠意正心。 茶人如此,已入禪境了,最堪進茶。 於是,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」。 誠意正心的目的,為了讓身體與生活的運作上軌道,使自己的道德內涵提升,領悟到一切歸於大自然,才能談誠意正心,才能進入無憂的禪境,這是一種王道的精神。
茶藝 的具體理事,就在於「以禪為心,以藝為體,以茶為用」。 準備階段,主要是為創造完善的茶藝 理事工作做好條件。 在準備工作當中,需要知識,也需要有修養,訂定時間、選擇空間、設計環境、備妥道具、營造氣氛等工作都是屬於這個皆段該做的事。 茶會有「一期一會」之說,每一次的茶會,可能都是一生中僅有的一次,所以要以很虔敬的心來做準備工作,以很喜悅的心來等待嘉賓的來臨。
凡是看得見的東西,表演的東西都是「藝」;隱藏在「藝」過程中,看不見、摸不著而事實存在的東西,就是「道」。 「道」以藝呈現;「藝」因道而存在。 「道」、「藝」是相輔相成,沒有「道」的藝,不能成其為「藝」;沒有「藝」的道,是不能說明其為「道」。 茶藝 、茶道 即是如此。 明白此中道理,也就較能準確的說明茶藝 的問題了。